作者/林千鈴(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)

幾乎每個家長都聽孩子說過「我不會畫」,這是一個常見且難以避免的問題。通常最快速省事的解決方式是回應要求,立即畫出圖讓孩子臨摹學習,省卻種種麻煩。但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危險,很容易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。

當然,也有一些家長面對不會畫的孩子,一方面因為自己本身不懂美術,鼓勵孩子多動腦筋自己用心想;另一方面也暗自懷疑孩子沒有天分或不夠努力等等。不管如何,父母多半都是束手無策,問題也就如此被拖延不了了之。

孩子說不會畫是一個請求支援的信號,背後隱含著創造教育的關鍵課題,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是教育的方法,是值得我們深度探討原因並且掌握對策的。

六歲以後的孩子不會畫其實很正常,因為繪畫的困境大多出現在這個年紀。五歲以前是象徵表現非常活躍的時期,除非受到批評嘲笑,打擊了孩子的信心,否則應該是想了就能畫的塗鴉年齡,他們根本無所顧忌,也不懂得在乎好壞,沒有不會畫的問題。

不會畫是因為對所要描繪的題目,缺乏清楚的感覺以及明晰的印象。試問為何民謠人人可以朗朗上口,這是因為自小常聽,熟悉了曲調,就可以將之唱出。之所以不會唱,是因為不熟悉曲調,問題在耳朵不在喉嚨;同樣的道理,不會畫是因為影像模糊,對於所要描繪對象沒有清楚的認知,問題在眼睛不在手。也就是說不會畫的最根本問題,在於缺乏具體確立的影像,所以下不了筆。

以下是孩子說不會畫的常見因素,父母老師知道之後可以針對不同狀況提供協助:

● 擔心畫錯、畫不好
● 沒感覺,缺乏情境引導和相關資料
● 對描繪對象的認知不足
● 沒有確立的影像,無法掌握物體的輪廓
● 題目太大,無從下筆
● 離生活經驗太遠
● 眼高手低,沒有足夠的表現力,不敢表達心中所想、眼睛所看

從上述的原因分析可以知道孩子之所以不會畫,皆起因於視覺認知和視覺記憶的不足。生活事物雖然常見,卻只有模糊或片段的印象,或是根本從未見過,孩子無法掌握整體的形貌,因而無法入畫。對此,最關鍵的解決要點是從訓練觀察入手。

現代的都市兒童總覺得生活無聊,他們除了看電視,沒有能力自己遊戲排遣時間,需要很多大人的陪伴。物質生活型態改變,孩子在商業活動的經驗比在大自然中的機會多很多。利弊消長的結果是,孩子已經少有機會師法自然,相對的卻也因為印刷出版網路的活躍,很容易從書本網站上獲得知識。

動物景物資料都在書本電腦裡,師長可以訓練孩子養成搜集資料的好習慣,不論從圖書館、學校或家裡,將雜誌報紙上的資料拍照搜集分類,提供繪畫時取用參考,如此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對於畫畫的興趣和信心,也訓練出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。

發明或創造者都必須具備精敏的觀察能力,能夠在周遭事物中發覺、發現事物的新面貌和新道理。不會看就沒有感覺,也就不能發現有價值的事物。繪畫是視覺的創造藝術,最大的關鍵是「觀察」。如果讓孩子一筆在手,時時刻刻觀察作畫,就算畫不像,也能增進精密細膩的觀察力和表現力。觀察力是第一步,再經過教導練習繪畫材料的使用,感知力和表現力齊頭並進,如此下來,孩子不僅能畫,也會喜歡畫。

所以,家長不要太快對孩子的創造力失去信心。不會畫的困境,其實是呼求協助的訊號。師長可以提供孩子資料並透過情境引導,慢慢帶領孩子養成觀察的習慣和方法,協助他們認知、確立影像,開啟視覺的敏銳度,進一步學習搜尋資訊,從已知的基點逐漸擴散,發揮想像連結,解決「不會畫」的問題。

 (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《畫不像的畫像》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a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